3391
沒落行動(Operation Downfall)
沒落行動(Operation Downfall)沒落行動(Operation Downfall)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
盟軍所醞釀的對日本本土的進攻計劃。
後由於日本在廣島和長崎遭受兩次核打擊
同時蘇聯也對其宣戰
而於8月中旬無條件投降
計劃遂告取消。
沒落行動包括兩個部分:奧林匹克行動(Operation Olympic)和小王冠行動(Operation Coronet)。
奧林匹克行動計劃於1945年10月實施
目標是佔領九州島南部約三分之一左右的領土
使之與已經佔領的沖繩成為下一步進攻的主要基地。
小王冠行動則計劃於1946年春天實施
其目標直指迫近東京的關東平原。
按計劃
此時位於九州的機場將為行動提供機降補給。
由於日本列島的地理特徵
日本軍部對於入侵的可能方向作出了精確的判斷
並相應地謀劃了本土防禦作戰計劃—「決號作戰」。
其計劃欲傾日本最後之全部國力
而不打算為任何可能的後續作戰計劃留存餘裕。
雖然對日決戰最終未能付諸實施
但倘若果真實現
參戰雙方必將付出巨大傷亡。
視日本一般民眾的抵抗程度若何
盟軍的傷亡估計約數百萬
而日本軍民死傷則可能逾千萬。
計劃沒落行動的計劃由美軍主導負責完成。
參与者包括海軍上將尼米茲
陸軍上將麥克阿瑟以及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海軍上將恩斯特•金恩、威廉•雷西;陸軍將領喬治•馬歇爾和亨利•阿諾德。
此時
關於核武器的開發計劃仍處於極度機密狀態
除了「曼哈頓工程」參与者外
只有極少數美國高官知情。
故行動計劃過程中並未考慮原子彈的存在。
對於盟軍而言
太平洋戰場與歐洲戰場的一個主要不同是
盟軍始終未能就戰區總司令的設立達成一致。
因此
盟軍的指揮始終劃分為幾個區域:比如
到1945年時
尼米茲任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
而麥克阿瑟則為西南太平洋地區最高盟軍指揮官(Supreme Allied Commander)。
然而
對於進攻日本本土這樣的計劃
一個統一的指揮系統是必要的。
但是
對於人選問題—是尼米茲還是麥克阿瑟—則在美軍內部發生了嚴重爭吵
以致於影響到了制定計劃本身。
最終
海軍作了讓步
同意一旦形勢必要
可由麥克阿瑟全權指揮所有部隊。
考量計劃的兩個考慮重點是時間和傷亡
即如何能在最短的時間內
以最小的傷亡代價
迫使日軍投降。
在1943年魁北克會議之前
一個美英聯合計劃組就曾提出過一個「就戰勝日本之評估與計劃(Appreciation and Plan for the Defeat of Japan)」的方案。
方案中指出對日本土進攻不應早於1947或1948年。
但是
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過渡地延長戰爭會嚴重損傷國家的士氣
於是在魁北克會議上
聯合司令部明確應在德國投降後一年以內迫使日本投降。
美國海軍迫切於通過封鎖和使用空中打擊來達成日本的有條件降伏
並提出了通過奪取位於上海以及朝鮮的空軍基地
從而發動持續的對日轟炸來迫使其投降的方案。
而美國陸軍則認為這種辦法只會無限期地延長戰爭以及造成不必要的傷亡
並要求以陸上進攻取而代之。
陸軍提出發動一個大規模的、深入日本腹地的突入式進攻來贏得戰爭。
最終陸軍的觀點佔了上風。
從地理上看
日本列島幾乎沒什麼適合登陸的沙灘
這使作戰計劃的制定十分困難。
僅有的兩塊可登陸地點就是九州南部和本州島關東平原南部的沙灘。
因之
盟軍提出了兩階段作戰計劃。
首先通過奧林匹克行動攻佔南九州
確保空軍基地;隨後由九州為小王冠行動提供空中支援。
假設由於日本的地理特徵是固定的
行動計劃者們只剩下去評估他們會遭遇多少抵抗。
基於1945年初所掌控的情報
參謀部的假設包括如下幾點:• 進攻所遭遇的抵抗不將只來自有組織的軍事力量
而且還包括狂熱的敵對民眾。
• 在實施奧林匹克行動時
日軍在九州南北會各部署三個師團。
• 日軍在九州投放的兵力不會超過8到10個師團。
而且一旦開戰這個部署會迅速完成。
• 在本州的部隊
包括預備部隊
約為21個師團。
在實施小王冠行動時
會有約14個師團部署於關東平原。
• 日軍有可能將其陸基空中力量撤退到中國大陸或朝鮮半島
以避免遭受盟軍的消耗性打擊。
在這種情況下
可能會有2000到2500架飛機使用位於大陸的空軍基地阻擊盟軍的九州登陸作戰。
奧林匹克行動奧林匹克行動的目標是進攻日本列島的最南部地帶—九州。
計劃將於「X日」發動
並預定為1945年11月1日。
盟軍海軍將前所未有地聚集
為進攻提供海空支援:總計包括24艘航母
24艘戰艦以及400多艘驅逐艦和護衛艦。
美軍將有14個師參加登陸作戰。
通過使用沖繩作為前進基地
作戰目標是完全控制九州南部地區。
這個地區將在隨後的戰役中作集結地之用。
奧林匹克行動還包括一個欺騙性的計劃
代號為「彩蠟筆行動(Operation Pastel)」。
彩蠟筆行動的目的是使日本相信盟軍聯合司令部拒絕了登陸進攻方案
而以包圍和轟炸為對日作戰策略。
行動將包括奪取日本位於台灣、中國東海岸、及黃海海域的軍事基地。
美國空軍第20軍將繼續擔當對日戰略轟炸任務。
美國遠東空軍[2]提供戰術空中支援。
遠東空軍負責攻擊日本位於九州、本州兩地的機場和運輸動脈
包括關門海底隧道也納入攻擊目標;同時還負責確保登陸沙灘地帶的制空權。
在登陸作戰之前
即X-5日左右
會先奪取種子島、屋久島以及甑島列島等幾個周邊島嶼。
之前的沖繩戰役顯示
對於此種登陸作戰
在戰場附近建立安全的停泊地十分必要
以供已投放完部隊的登陸艦和因空中打擊受損的艦隻使用。
美國陸軍第六集團軍將從宮崎、有明町(鹿兒島)和串木野(鹿兒島)三個主要地點進攻九州。
如果在九州的地圖上畫一個鐘
這三個地點大約分別位於4、5、7點方向。
35塊登陸沙灘全部以汽車品牌命名
如奧斯汀、別克、凱迪拉克等。
每塊登陸沙灘被分派給1個軍團。
最終的兵力對比約為3名美軍對1名日軍。
在1945年初的時候
宮崎基本上是不設防的
而有明町及其周邊的良港則被嚴密防禦。
串木野儘管防守薄弱
但其地形十分險惡
預計將給盟軍造成最嚴重的傷亡。
最終目標如圖中標註「general limit of northern advance」之虛線所示
僅止於九州南部地區。
總的來說
奧林匹克行動只是為隨後的本州進攻計劃提供一個前進/支援基地。
小王冠行動小王冠行動的開始日為「Y日」
並預定在1946年5月1日。
行動規模將超過諾曼第登陸
成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
預計會有25個師直接參与登陸作戰。
美國陸軍第一(集團)軍將從房總半島的九十九里濱展開登陸;第八(集團)軍的進攻地點則是位於相模灣的平塚市。
兩軍登陸後分別北上
最終在東京會師。
再部署奧林匹克行動將基本上只使用當時太平洋戰區已存在的軍事力量。
這包括英國太平洋艦隊(一個由英國指揮的英聯邦聯合艦隊
計有12艘航母和若干戰艦)
以及曾參加菲律賓戰役的澳洲第一戰術空軍。
後者將為美軍提供有力的近距空中支援。
唯一的主要再部署是英聯邦的一支轟炸機部隊(綽號「Tiger Force」)
計劃由歐洲轉往沖繩的空軍基地。
小王冠行動則需要全面的再部署
包括從歐洲、南亞、澳洲及其他地方召集部隊。
當時美國第一集團軍(15個師)和空軍第八軍都在歐洲。
伴隨再部署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同時進行的複員
這導致許多部隊中經驗最豐富的官兵離開
整體戰鬥力遭到削弱。
此外
如果九州戰局不利而需要援軍
將直接從為小王冠行動預備的部隊中調撥。
根據美國歷史學家約翰•雷伊•斯蓋特斯(John Ray Skates)的說法:美國的計劃制定者們最初沒有注意到非美國地面部隊參與進攻關東平原的可能性。
他們所發布的計劃暗示所有的攻擊、支援和預備部隊都將來自美國。
不過
當1945年夏天重新規劃小王冠行動時
所有的同盟國都提供了地面部隊
而對於這些部隊的規模、任務、裝備和支援等問題
在最高決策層中產生了爭論。
澳洲曾要求將其部隊納入奧林匹克行動的第一波攻擊序列中
但為美國指揮官們拒絕。
根據隨後的磋商
最終決定一個由英國、澳洲和加拿大組成的英聯邦軍團將參加小王冠行動。
如果必要
這些國家
以及其他英聯邦成員國
還將提供其他援軍。
麥克阿瑟以語言、組織、構成、裝備、訓練、信條等為由拒絕了關於讓印度部隊參戰的提議。
他還建議所有外籍部隊需要按美軍模式進行組織
只使用美式裝備和後勤
以及在部署前於美國進行為期六個月的軍事訓練。
這些提議均被接受。
一名英國軍官
查爾斯•凱得利(Charles Keightley)中將
被提名指揮英聯邦軍團。
澳洲政府對此提名表示懷疑
認為讓一個沒有對日作戰經驗的人擔當指揮官是不合適的
並同時提名萊斯里•莫希德(Leslie Morshead)中將為指揮官。
不過
還沒來得及敲定最終人選
戰爭即已結束。
決號作戰與盟軍同時
日本方面也制定了代號為「決號作戰」的防禦計劃。
最初日本擔心盟軍可能在1945年夏天就發動進攻
但經過漫長的沖繩戰役後
日方認為盟軍應不會在颱風期結束以前再發動任何新的攻勢。
畢竟
在颱風季節實施登陸作戰風險極大。
日本情報部門對於進攻方向的預測十分準確
他們估計最有可能的入侵地點是:南九州的宮崎、有明灣和/或薩摩半島。
儘管此時日本已不再期望贏得戰爭
但他們相信
如果能給盟軍在決戰中造成最大程度的損失
就有可能迫使對方簽署某種形式的停戰協定
而非完全投降。
神風特攻部隊1945年2月
日本任命第一艦隊司令官、海軍中將宇垣纏為第五航空艦隊司令官。
第五航空艦隊在之前的沖繩戰役中曾被指派遂行「神風」自殺攻擊任務。
此時
九州防衛作戰在即
該艦隊開始負責訓練飛行員以及集結作戰飛機。
到戰爭晚期
日本的防守已經愈發嚴重依賴於神風特攻。
除了戰鬥機和轟炸機
幾乎所有的教練機也被分派給特攻隊
以圖靠數量彌補質量的不足。
到1945年7月
日軍可用的飛機已超過一萬架
並且數量還在持續增長。
日本計劃將其中所有能夠接近盟軍艦隊的飛機都用於自殺攻擊。
宇垣還監督生產了數百艘自殺攻擊小艇
這些艦隻將負責攻擊接近九州海岸的任何盟軍艦隻。
在沖繩戰役中
日軍總共投入了近2000架飛機進行自殺攻擊
命中成功率約為9:1。
九州防禦作戰時
情況可能會好一些——依靠更大規模的神風飛機集團攻擊
或能在幾個小時的時間段內達到6:1的命中率。
日方預計擊沉400艘以上盟軍艦船
並且以運輸艦為主要目標。
這樣的戰術方針意味著盟軍可能付出極其巨大的傷亡
一些專家甚至預測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登陸部隊會被神風特攻隊消滅於海上。
海軍大日本帝國海軍到1945年8月時已經基本失去了戰鬥力。
主戰艦艇僅剩下六艘航母、一艘戰艦和四艘巡洋艦
並且短缺油料。
小型艦的數量雖然較多
但也因燃料不足而嚴重受限。
這樣的軍力
「也許能在海戰中頂住20艘驅逐艦外加40艘潛艇個把天。
」另外
日本海軍尚有350艘侏儒潛艇、1000枚人操魚雷以及800艘自殺攻擊艇。
陸軍在任何反登陸作戰中
指揮人員都有兩個選擇—灘頭防禦或縱深防禦。
在戰爭早期
如塔拉瓦戰役中
日軍即採取了頭一種戰法:傾全力防守灘頭陣地
而不為後續戰鬥留一兵一卒。
這個戰術後被證明對於登陸前的支援炮擊非常脆弱。
到戰爭後期
如帛琉、硫磺島及沖繩戰役
日軍開始轉變策略
將兵力部屬於易守難攻的地形區域
而不再一味確保沙灘的控制權。
這種戰術使登陸戰變成了消耗戰
大大提高了美軍的傷亡率。
對於九州防禦戰
日軍採取了一個折中策略
即僅將防守部隊撤退到離岸邊幾公里的地方。
這樣
既可以避開盟軍艦船的炮擊
又使其登陸部隊因空間過小而難以建立有效的落腳點。
反擊部隊的部署地點更加靠後
以備一旦戰事打響可迅速支援壓力最大的一側。
在1945年3月時日本在九州僅有一個戰鬥師團。
隨後四個月又從滿洲、朝鮮以及北日本等其它地方調集了大批部隊。
至8月
駐九州兵力已達14個師團及三個坦克旅
共90萬人。
儘管兵員尚不顯短缺
但裝備捉襟見肘。
到戰爭結束前
日本本土的總兵力為64個師
但只有40個師有足夠的裝備
且其中僅30個師彈藥充足。
儘管軍部並沒有正式決定在九州防禦戰中畢其功於一役
但他們所投入的兵力和資源事實上已是傾其所有。
比如說
日本全國的彈藥總量中高達40%被撥給了部署在九州的部隊。
出正規軍外
日本還組織了為數達2800萬人的國民義勇戰鬥隊
包括任何身體健康的15到60歲男子及17到40歲女子。
戰鬥隊的任務包括戰鬥支援
也將最終直接參与戰鬥。
缺乏訓練、缺少制服、裝備極差:一些人僅有火槍、弓箭甚至是竹制刀槍。
一個被徵召的高中女孩
葛西幸子
被發了一把錐子
並被告知:「即使殺掉一個美國兵也可以。
...你必須瞄準他的腹部。
」 美國在7月9日對日本部署的估計 美國在8月2日對日本部署的估計盟軍的評估空中威脅美軍情報部門起先估計日本軍機數量約在2500左右。
在沖繩戰役中
日軍平均每次自殺攻擊所給美軍造成的損失約為兩死兩傷—而九州可能會更糟。
在沖繩
為了攻擊水面艦隻
日軍飛機不得不在開放海域進行長距離飛行;而在九州
它們只需飛過陸地後再飛很短的一段水上距離即可抵達目標。
情報部門逐步認識到
日本正在傾全力組織神風攻擊
並且採取了有效手段來在特攻前保存這些戰機。
對於神風飛機的數量
陸軍於1945年5月的評估為3391架
到8月增至5911架;海軍部門在同年7月的預測值為8750
8月則增至10290。
應注意海軍的評估把訓練用飛機也包含在內。
盟軍針對神風攻擊還制定了一系列反制措施
即「大藍被」計劃(Big Blue Blanket)。
計劃包括用更多的戰鬥機代替航母機庫中的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
以及將B-17轟炸機改裝為航空雷達警戒飛機——類似於今天的空中預警機。
尼米茲還提出了一個佯攻計劃
即在真正進攻前幾周
先派一隻艦隊到登陸點附近引蛇出洞
待日本大批自殺式飛機撲來時
他們就會發現那些目標並非有價值的、脆弱的運輸艦
而是從艏到艉以防空武器武裝的戰鬥艦艇。
針對日本空中打擊的主要防禦力量將來自之前在琉球群島集結的大批戰鬥機機群。
佔領琉球後
美國空軍第五軍、第七軍及海軍陸戰隊航空兵迅速進駐該島
並因應可能的對日本土攻擊進行了大幅加強。
作為入侵準備
對日本機場和運輸動脈的有計劃轟炸在投降前夕即已展開。
地面威脅從1945年4月起的連續三個月中
盟軍情報機關已經注意到日本本土防禦部隊的增長
包括在九州補充了五個師。
但是預測仍然樂觀
認為到11月時九州的兵力只能達到35萬。
這個估計由於在7月又發現四個師被打破——並且有跡象表明數量還在增加。
到8月預計總數達60萬。
Magic所破譯的日軍密碼指出在九州南部的部署部隊到九個師
三倍於早先估計。
實際上這仍然是偏低的估計。
關於日本在九州島的備戰軍力於7月中旬陡增的情報給太平洋和華盛頓都帶來強烈的衝擊。
7月29日
威洛比...首次指出4月的估計認為日本有能力在九州部署6個師
但也有部署10個師的潛力。
「頭六個師已經現了形
」他評論道
「但還不知道終點在哪裡。
」如果照此勢頭髮展
它將可能「發展到一個敵我雙方達1比1的比例
這顯然不是決勝之法。
」 日本在九州的軍力部署導致美國的戰爭計劃者們
尤其是馬歇爾將軍
開始考慮對奧林匹克行動進行大幅度修改
或乾脆以其他的進攻方案代替。
化學武器受風向和其他因素影響
若盟軍使用毒氣攻擊
日軍可能受到重創。
這樣的攻擊將迫使日軍放棄坑道和洞穴
因為在這些地形中瓦斯將更容易發揮作用。
雖然日內瓦公約禁止化武的使用
但當時的美國和日本都不是簽字國。
儘管美國曾保證決不會首先發動化學武器戰
日本卻已在戰爭早期對中國使用過毒氣。
由於當時日本已喪失使用空中或長程火炮投射毒氣彈的能力
盟軍不是太擔心日本會使用化武進行報復。
1944年由Ultra破譯的情報指出
日本對其自身報復美國使用化武的能力表示懷疑
日軍軍官被告知
「必須謹慎
不要給美國行化武攻擊的口實」。
核武器根據馬歇爾的命令
約翰•E•赫爾少將研究了對日本土進攻時戰術核武器的使用(即便在日本遭到兩次核打擊之後
馬歇爾也不認為日本會立即投降)。
萊爾•E•西曼少校的報告稱
到X日時可提供最少7枚原子彈用於打擊防禦部隊。
西曼建議美軍應等待「至少48小時」再進入受打擊區域;但由於此時對放射性塵埃的風險尚缺乏認識
如此短時間的等待必將導致美軍士兵遭受嚴重的核輻射傷害。
其他目標由於認識到日軍主力集中於九州
聯合參謀部當時也考慮過其他目標
如四國及本州北部的仙台、大湊等地
或乾脆繞過第一步、直接進攻東京。
本州北部的防守相對脆弱
但若由此攻擊盟軍將失去大部分陸基空中支援(B-29除外)。
奧林匹克行動的前景麥克阿瑟拒絕了任何關於改變戰爭方案的看法
說:「我確信你所收到的關於日本積蓄空中力量以對抗奧林匹克行動的情報被嚴重誇大了...至於地面部隊在九州南部的集結情況...我不相信...果真有報告給你的那麼強...我認為
奧林匹克行動一絲一毫都不容變更。
」但是
金恩(海軍作戰部長)此時已經準備正式提出反對意見;而尼米茲也有不同看法
並在美國政府內部引起了爭論。
在這樣的情況下
馬歇爾和杜魯門之間的互動將最為關鍵。
有重大證據表明
馬歇爾急於在最晚8月15日以前發動進攻...但他也明白
美國政府、特別是杜魯門本人
在連美軍內部也未達成一致的場合下
恐怕不會答應一場耗費如此巨大的入侵。
這也多少消減了馬歇爾的個人決心。
此時
蘇聯也正在秘密準備於佔領薩哈林全島和千島群島之後
繼續進攻北海道。
這給盟軍造成相當大的壓力——使之須在11月之前就發動入侵。
然而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
所有的進攻計劃也就不了了之。
傷亡評估如上文所述
美軍當局假定「進攻所遭遇的抵抗不將只來自有組織的軍事力量
而且還包括狂熱的敵對民眾」
因此巨大的傷亡將不可避免。
但是具體到這個數字會有多高
沒有人給出確信的答案。
一些人作出了估計
但在數量、假定以及意圖(甚至包括對本土進攻的贊成和反對)上分歧極大。
後來
這些假設又被用於對廣島和長崎使用原子彈的爭論。
傷亡評估多基於之前戰役的經驗:• 聯合參謀部於4月的一份研究報告稱
每千人日的陣亡率為1.78
陣亡率為7.45。
這意味著若奧林匹克行動持續90天
將有45萬6千人傷亡
其中死亡或失蹤10萬零9百。
如果小王冠行動也持續90天
則傷亡總數將達120萬
其中死亡人數為26萬7千。
• 一份由尼米茲的幕僚於5月給出的研究報告稱
頭30天的傷亡率為4萬9千
其中海上損失5千人。
麥克阿瑟的幕僚給出的數字則是
頭30天2萬3千
120天後為12萬5千。
這個數字被馬歇爾所質疑
於是麥又給出了一個為10萬5千的調整後數字
其中扣去了那些負傷後能返回前線的人員。
• 在6月18日有杜魯門總統參加的一次會議上
馬歇爾以呂宋島戰役為例
認為美國在頭30天將承受3萬1千左右的傷亡
而最終傷亡為日本的20%
約7萬人。
雷西則更傾向於以沖繩戰役為基準
認為美國的傷亡率將高達35%
暗示戰死總數有26萬8千。
金恩則認為傷亡將在呂宋和沖繩之間
約3萬1千到4萬1千。
在所有這些評估當中
僅有尼米茲考慮了海上傷亡。
事實上
在沖繩戰役中
因神風特攻造成的損失於日軍飛行員損失之比達1.78:1;而在九州
運輸船隻將更易暴露於自殺攻擊之下。
• 美國戰爭部部長史汀生的幕僚曾委託威廉•肖克利完成了一份報告
其中評估征服日本將造成170萬到400萬的美軍傷亡
其中死亡40萬到80萬人。
而日本方面僅死亡就可達500萬到1000萬人。
這個評估考慮了日本普通國民參戰的因素。
在政府以外
一些知情的民間人士也作出了他們自己的猜測。
洛杉磯時報記者Kyle Palmer稱到戰爭結束將有50萬到100萬美軍死亡。
前總統胡佛在給杜魯門和史汀生的便函中也給出了同樣的數字
並且據信還是保守估計。
不過並不清楚胡佛是否在他與杜魯門的會面中談及過這些具體數字。
不過
軍方認為這些數字對於他們的戰役方案而言「過高了」。
作為比較
諾曼第戰役中
頭48天盟軍的傷亡為6萬3千;82天的沖繩戰役則付出7萬2千人傷亡代價
其中近1萬9千死亡或失蹤。
數千晚些時候因傷間接死亡或死於其他因素的兵士未被計算在內。
整個二戰美軍付出的傷亡總數是100萬
其中死亡40萬。
預測到受傷人員可能為數巨大
預先生產了約50萬枚紫心勳章。
可是
即便到今天
在二戰結束60多年後
美國在各戰場的受傷總人次也沒超過這個數字。
到2003年
庫存中仍有12萬枚紫心勳章。
由於勳章太多
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鬥單元乾脆把它們準備在手邊
以便隨時授予在戰場上受傷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