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0
考古學中常用的碳14定年法,這方法準確性高嗎?
考古學中常用的碳14定年法
這方法準確性高嗎?
碳14是普通碳(碳12)的同位素
而且具有放射性
所以會衰變
有固定的半衰期。
碳14是由於宇宙的中子接擊大氣中的氮14產生的
氮14的原子裡有個7質子
7個中子
被接擊後少了一個質子卻增加一個中子
變成具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的碳14
碳12只有6個質子、6個中子
所以性質穩定
不會衰變。
碳14和碳12都能氧化為二氧化碳
擴散於大氣14中
而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
動物又吃植物
所以碳存在於整個生物界。
生物體中的碳14一方面由於放射性衰變而減少
但又立即不斷從大氣中吸取新的碳14。
因此能始終保持平衡。
當生物死亡時
立即停止與大氣的碳交換
該生物體的碳14就因衰變而規律的減少
大約每隔5730年碳14含量便減少一半(碳14的半衰期)。
因此只要統計生物體中碳14衰變的量
便可推算其死亡的年代。
可作為碳14定年的標本種類很多
如木炭、骨骼、貝殼、穀類等含碳14的有機物。
碳14法測出的年代還需要用一種「年輪校正法」來校正
此法說起來頗為複雜
就此略過。
即使經過校正
碳14法仍會存在一些誤差
不同生物體內碳14的含量比率並不完全相同。
所以通常會在年代數字之後加上若干年
例如一級古蹟台北圓山遺址測得的一個年代便寫成3280±80BP就是在距今3280年+80年到3280年-80年之間。
碳14定年法年目前在考古上應用最廣
尤其用於史前文化以及歷史時代早期的斷代上。
不過它所能測定的年代限於四、五萬年以內
更老的年代就必須使用其他的方法了。
參考資料
http://twstudy.sinica.edu.tw/twstudy/preHistory/ans12.html
碳14定年法,考古學,準確性,中子,生物體,碳14,方法,台北圓山,半衰期,衰變
化學鍵|分解反應|聚合|萃取|吸熱反應|酵素|助燃|活性|有機化學|結晶|酸鹼中和|觸媒|有機化合物|PH值|無機化合物|週期表|合成反應|樹脂|元素|放熱反應|電鍍|催化劑|矽膠|電解|防腐劑|化學反應|光觸媒|化學實驗|電化學|化驗|溶劑|氧化還原|水解反應|石化工業|莫耳濃度|核能|
3280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1021731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