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0

求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介紹...!!!!

  我必須做一份研究報告

無奈只找到克魯琛的研究成果

而我必須要保羅‧克魯琛從「小學到研究所」的求學歷程(學校的名子)以及「研究到發表的過程」。

這份資料對我很重要

拜託各位幫這個忙

謝謝!

p.s.另外兩位的生平也可以

謝謝!


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是由三位大氣科學家所共同獲得你說的其中一個克魯琛 現任職於德國Max plank Institute for Chemistry 1927年生於美國俄亥俄洲

1952年獲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

曾在普林斯頓大學和堪薩斯大學任職多年

現任加洲大學化學系教授 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這三位學者分別為克魯琛教授與馬里奧‧莫利納教授及舍伍德‧羅蘭教授 等兩位美國科學家

由於這三位學者在1970年代先後對臭氧層的濃度平衡機制的了解有突破性的貢獻

因而催化了日後化學在大氣科學領域的發展。

諾貝爾獎委員會選擇這三位學者的另一個原因乃由於人造的氟氯碳化物破壤臭氧層的爭議已塵埃落定

而此問題之影響所及非常深遠

直接攸關全人類未來的生存。

筆者在以下的篇幅中將重點性的介紹這三位學者在大氣化學上的貢獻。

同時筆者因為在過去(1987~1995年間)博士及博士後研究的階段中

跟隨Rowland教授從事大氣中氟氯碳化物的研究

因此對此位學者有較多的認識

特別在文中將Rowland個人做較多的介紹。

科學家首先對大氣中臭氧層的認識

起始於英國的物理學家Sidney Chapman

在1930年提出的光化學理論

此一理論描述了太陽光如何將三種不同的形式的氧(包括氧原子、氧分子及臭氧分子)在產生與消失之間達到平衡的狀態。

同時Chapman理論也合理的解釋出為何臭氧的生成分佈在15至50公里處的高空

而形成所謂的臭氧層。

由於它的存在

使得太陽光中對人類有害的高能紫外線能被吸收而不致到達地球表面。

然而在1950年代末期所進行的高空測量發現

由Chapman理論計算出的臭氧濃度遠高於觀測結果

顯示此理論可能忽略了一些能夠抵消臭氧生成的化學反應機制

因而使得平衡較有利於臭氧的生成。

1964年比利時科學家Marcel Nicolet提出

大氣中的氫氧基會與臭氧分子反應而抵消部分過多的臭氧生成。

之後

荷蘭籍的氣象學家Paul Crutzen在1970年提出氮氧基(NO或NO2)如何透過催化反應進一步的加強臭氧損失的機制:在自然界中

NO及NO2的產生是由於土壤的微生物在代謝的過程中將氮元素變成一氧化二氮(N2O俗稱笑氣)而逐漸從土壤釋放至大氣中

其被光解後即成為一氧化氮自由基。

儘管來自於氮氧基壓抑臭氧的量並不大

然而

Gwtzen的理論卻頭一次將微生物活動與大氣結構相連接

從而帶動了以後生物化學在地球科學上的發展。

至此

科學家對於控制臭氧平衡的了解尚僅止於自然界的化學行為

而之後在短短的三年間臭氧平衡的焦點便由氮而轉變至人造的氯。

自那時起整個臭氧層或大氣的化學研究都或多或少的圍繞在氯的身上打轉。

而在以後的臭氧危機中(註一)

大氣科學家能夠很快的將研究矛頭指向氯

進而證實氯即為破壞臭氧層的元兇的理論催生者便是Mario Malina及F.Sherwood Rowland兩人。

1974年Maline和Rowland提出理論說明:人造的氟氯碳化物如二氟二氯甲烷(俗稱CFC-12)及三氟一氯甲烷(俗稱 CFC-11)等會在產品的使用過程中或壽命結束後

被排放至大氣中(這類產品包括噴霧罐、冷氣機冷媒或泡綿的發泡劑等)

由於此類人造化學物質化性極為穩定

以致會在大氣中快速的累積。

一般的損失管道如水解、氧化等並不能發生在氟氯碳化物身上

而其唯一的損失管道是紫外光的分解。

當氟氯碳化物緩慢的自地表飄至臭氧層上空後

高能的紫外光(波長小於240nm)能夠將碳氯鍵破壞

釋放出氯自由基。

如同先前所提到的氫氧基與氮氧基一般

帶有奇數電子的氯自由基很容易地找上化性不太穩定的臭氧分子而與之反應。

同時氯自由基也扮演催化劑的角色

反覆地消耗臭氧分子:根據計算

平均一個氯可以消耗十萬個臭氧分子

最後氯會形成氯化氫而被雨水帶下。

Malina與Rowland的結合註定了人類在臭氧危機中

不但能夠及時發現問題

同時也能及時拿出對策。

至於兩人是在何種機緣下認識而共事

並且如何開始氟氯碳化物的研究將是本文以下敘述的重點。

其它有關他的基本資料http://www.lnkp.gov.cn/info/display.aspx?id=334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行星列表/3201 的頭像
    小行星列表/3201

    小行星列表/3201

    小行星列表/32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